運動貼紮注意事項 (SUPPORT 與 PRECAUTION 口訣)

運動貼紮在運動領域相當盛行,藉由貼紮,可以支撐受傷部位,加速受傷的癒合 ; 早期進行貼紮,也能讓運動員儘早回到訓練或競技場上。

在進行貼紮前,務必要先確定是否有對貼布過敏的病史。然後,要釐清貼紮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我們可以使用 SUPPORT 來評估貼紮的目的。

SUPPORT 貼紮目的

Swelling (腫脹):受傷時,組織會發炎腫脹,藉由貼紮,使用適當的墊片給予壓力,可以減少受傷處體液的堆積(如:水腫),加速組織進行修復。

Undue stress (過度壓力):針對受傷肌肉或關節處,我們可以善用貼紮去分散壓力,防止過度的壓力,導致受傷部位加速惡化。

Protection (保護):受傷處,可能有瘀青、水泡、擦傷、割傷等問題,利用墊片或潤滑膏等東西,可以輔助保護。

Pain (疼痛):藉由貼紮來支撐受傷部位,控制關節活動度,來降低疼痛感。

Optimal (理想):調整肌肉或關節,使其維持在理想的活動度範圍內,達到適當的局部壓迫,加速復原、避免進一步傷害。

Rehabilitation (復健):在不同的階段 (急性期、亞急性期、恢復期、Return to play 返回運動期),使用不同的貼紮技巧,來回復關節活動度、保持軟組織延展性、強化肌肉力量、維持韌帶穩定度。

Therapeutic care (治療照護):貼紮本身就是一種治療,同時還可以輔助儀器(超音波、電療等),或是徒手治療等,來加速受傷部位復原。

PRECAUTION 貼紮後注意事項

Premature (過早的):貼紮並不是萬能,受傷後仍然需要休息。很多人在貼紮後有改善,就提早回復訓練,這樣容易造成病情惡化,或是代償部位受傷。

Range of motion (活動度):貼紮完成要記得評估活動度。除了要限制受傷部位的活動度外,仍然要保持關節有適當的被動活動角度。太嚴格限制會延緩癒合,限制不夠又有可能產生二度傷害。

Expert (專家):若合併嚴重的傷害,像是骨折、關節脫臼、肌肉韌帶斷裂等,已經超出貼紮能夠處理的範圍,就要尋求醫療專家的幫助。在有些國家,要進行貼紮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箋。

Circulation (血液循環):貼紮完成後,要評估末梢血液循環是否正常,特別是使用彈性繃帶加壓的時候,務必要定期檢查。

Allergies (過敏):貼紮完若出現皮膚過敏情況,輕則發紅、起水泡,重則全身發癢等,要立刻拆掉貼紮,改使用其他方式處理受傷部位。

Undue dependency on taping (太依賴貼紮):有些病患或運動員,在心理上可能會過度依賴貼紮,或者習慣於預防性貼紮,導致沒有貼紮就表現不好。若固定太久,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度,這時候就需要額外物理治療介入。

Tendons, muscles and body prominence (韌帶、肌肉或身體突出處):有些部位要小心貼紮,避免產生壓力點或摩擦,譬如手肘處或腳跟處。

Ice (冰敷):要接受貼紮的部位不要進行冰敷。冰敷會使組織體積略為縮小,貼紮後會相對變得太緊。而且,冰敷還會還會影響皮膚感覺跟血液循環,不利於貼紮後評估。

Only (唯一的):只有好的貼紮材料跟技巧,才能完成高品質的貼紮。

Nerve (神經):貼紮前要先評估神經學是否有問題!若貼紮完出現新的神經感覺異常,要特別小心是受傷造成還是貼紮影響。

特殊族群

糖尿病人運動受傷後,能不能進行貼紮?理論上是可以的。貼紮前後的注意事項,基本上離不開以上這幾點。但要特別注意,糖尿病人因為血糖問題,更容易合併有末梢血管疾病,在進行末梢肢體(例:腳踝)貼紮的過程中,要小心是否過度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佳 ; 若有神經學病變,貼紮完可能會影響皮膚感受度跟本體感,要特別注意。

參考資料: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aping Techniques (Principles and Practic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