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度山恩仇記

《基度山恩仇記》談險惡江湖中的生存策略~重複對方的動作,就是最好的生存策略。

農曆過年,追影集了嗎?最近,很多影集相當火紅,譬如:《黑暗榮耀》這類復仇的題材,總能吸引眾多觀眾的目光。

金庸經典名言: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,有恩怨就有江湖,人就是江湖。」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,絕對是引人入勝的經典劇本!

而這類劇本中,流傳最知名的小說之一,《基度山恩仇記》絕對是榜上有名。


基度山恩仇記

Alexandre Dumas (1829–1869)

《基督山伯爵》(法語:Le Comte de Monte-Cristo;英語: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,又譯《基度山恩仇記》)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小說,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。 

故事主角是一位春風得意的水手愛德蒙·唐泰斯,遭人陷害入獄。他在監獄中遇到一位神父,而後水手越獄成功,但是神父卻死了。

神父死前告訴主角寶藏所在地,請他拿到寶藏後,就放下過去,不要再復仇了…但是主角不願接受神父的提醒,拿到寶藏後,逐步展開復仇計畫,報仇血恨。

這樣的經典復仇劇情,除了大快人心以外,有沒有什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?

選擇『復仇』,一定是錯誤的策略嗎?

選擇『放下』,才是正確的策略嗎?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?

我想,我們可以從感性跟理性角度,來稍作分析。


感性策略

Hieronymus Bosch (circa 1450 –1516) Hieronymus Bosch (circa 1450 –1516) 

天主教中有所謂的七宗罪,分別是色慾(Lust)、暴食(Gluttony)、貪婪(Greed)、懶惰(Sloth)、憤怒(Wrath)、嫉妒(Envy)、傲慢(Pride)。

七宗罪字面上當然給人不好的感覺,但是,若以七宗罪為動機,最後導致的結果,卻不一定全部是壞的……?

譬如說,一個好人被壞人欺負,充滿憤怒,為了報仇奮發向上,最後好人獲得更好的回報,這樣看來,似乎不完全是壞結果!

在這類恩怨情仇的劇本中,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,就是七宗罪能賦予人很強的動機,帶有強大的生命力,無人可擋。

天主教中也有相對於七宗罪的七美德,分別是貞潔(Chastity)、 節制(Temperance)、慷慨(Charity)、勤勉(Diligence)、耐心(Patience)、寬容(Kindness)、謙虛(Humility)。

聽起來很好,愛跟恨一樣,都能賦予人強大的動機。但是,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一句話:

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. 通往地獄之路,由善意鋪成 ~ 政治哲學家海耶克(F.A. Hayek)

從感性角度來看,當事人或是受害者,唯一能夠絕對掌控的東西,就是情緒。如果主角們連自己的情緒都被剝奪了,那他們大概也不用演(活)下去了…..

情緒絕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,但是,如何能夠「在充滿情緒的狀態下,依然能夠冷靜思考與行動」,這就要看個人本事!


理性策略

Revenge is a meal best served cold. ~ 《火線救援》(Man On Fire)etc.

這句英文出現在幾部經典電影,出處已不可考,該怎麼翻譯比較好?直接翻譯的話,大概就是這樣:「復仇這道餐點,冷冷地吃更有味道。」聽起來蠻有趣的,如果我們翻譯成「 君子報仇,三年不晚」,或許更能抓到韻味。

人就是江湖,只要有人就有競爭,有競爭就存在博弈。博弈賽局中,愈能夠沉得住氣,愈能夠堅定執行最佳策略的人,才能在世俗的恩怨情仇中,屹立不搖。

從理性角度切入,在博弈論的電腦實驗中,重複對方上一次的動作,最終結果得分最高。所以說,什麼樣的作法才是最佳策略?答案就是:

重複對方的動作,就是最好的生存策略。

更直白的說,理性策略就是教我們要「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!」孟子說:「人性本善。」但是,太過善良只會被欺負,我們的善良必須隱含鋒芒。


總結

基度山恩仇記

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,我的任務是送他們去見上帝。~《火線救援》(Man on Fire)

《基度山恩仇記》的劇情,再來一次也不會出現兩種結果,從感性跟理性策略來看,故事大概率就只會出現一種策略,就是『復仇』。

從世俗角度來看,點開 Hollywood、Netflix、Disney 等影片,只要是關於愛恨情仇、報仇血恨、絕地反攻等節目,往往是最能吸引眾人眼球的劇本,不是嗎?